
马兆仁 | “内得于己”:身形之德的演化人类学根底
3月25日晚,伟德bv1946官方网站"伟德国际1946官网讲坛·伟德国际教师主讲专场"第六十三讲开讲,主题为“‘内得于己’:身形之德的演化人类学根底”。讲座由伟德国际1946官网哲学系青年学者马兆仁主讲,哲学系丁三东教授主持。
马兆仁老师以塔斯马尼亚原住民的文明孤岛现象为楔子,以人类文化研究为视角,简要介绍了人类文化适应性、文化性状与人类环境的辩证关系,在跨学科维度的视域下,初步探讨了人类文化的“演化”与“进化”的问题。
讲座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
一、 关于“德”的整体背景与“身形之德”的概观
马兆仁老师以“德”是一个“难以伪造信号”为出发点,对“德”这一概念的演化形态进行分析。其分析从两重维度展开:首先按照中国思想史的逻辑,以“商”至“汉代”为时间线索,梳理了“德”的演进进程;其次依靠演化人类学的逻辑,向听众介绍了晁福林、罗新慧教授有关“德”的不同演化模型。他表示,将演化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以当代科学与传统伦理结合分析,可以使用更多维的视角去分析“德”的演化逻辑。
二、 演化人类学的概念背景
马兆仁老师回顾了最初介绍的“难以伪造信号”的概念,在细节概念梳理的基础上援引大量实例,帮助在座听众更确切地了解“德”与“难以伪造信号”的联系。他强调了演化学上的一个重要观点:社会规模较小时,人类社会存在一种低频率而高激情的社会行为;随着社会的城镇化、规模化,人类社会会逐渐演化为高频率而低激情的社会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类的不同行为与“难以伪造信号”的相关性。
三、 “身形之德”的细论
马兆仁老师以儒家文献、其他战国文献、乡原贼德、君子慎独以及儒墨之争等角度为切入,将演化博弈论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相结合,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不同演化环境下的“身形之德”。
最后,他指出“身形之德”与演化人类学相结合后的多点启发,并回归了讲座伊始时所抛出的诸多事例,将“德”这一概念与人类演进进程紧密结合。
常用链接

伟德国际官微

本科生微信
版权所有@ 伟德国际1946(始于英国)官方网站-首页|NO1

0731-88823764

hnuylsy@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