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 | 阳明学的“民众主体”观及其实践

2025年05月13日 09:50

5月8日(周四)下午,伟德国际1946官网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朱承教授讲学,主题为“阳明学的‘民众主体观’及其实践”,伟德国际1946官网哲学系主任殷慧教授主持讲座。

朱教授指出,由于传统“民本”思想本质是“自上而下”的为政者责任伦理,这常常落脚在“爱民”“保民”“养民”“教民”等观念和举措上,并没有重视民众的社会主体地位,民众即使参与到政治治理活动中,也仍是被动的受益者而非权力主体,故而存在着特定的历史局限。“民本思想”深刻地影响到历代思想家,王阳明亦不例外。不过,阳明学以“心学”名世,思想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为核心内容,故而以往相关研究对阳明的“民众”维度阐发不多。但实际上,王阳明及其后学思想与实践的“民本”维度,构造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心学表达”,对于现代社会的公共治理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鉴此,他从“阳明心学的‘民本’维度及其实践”“阳明后学对心学‘民众主体观’的践行与拓展”“阳明学‘民众主体观’的历史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阳明学的‘民众主体观’及其实践”这一主题:

一、“阳明心学的‘民本’维度及其实践”。朱教授指出,“人人皆有良知”论断的提出,弥合了世俗视野中圣贤、王者与“愚夫愚妇”的道德鸿沟,在内在心体的意义上将民众与圣贤、王者的道德本性同一起来。也正是通过这一判定,阳明将对良善生活的期待从少数人转变到全体成员身上。同时,良知要求人不能只做“自了汉”,还要承担对于社会生活的伦理义务,因而人人都是社会道德向善事业的承担者,这就将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的主体由少数圣贤、王者拓展到所有人。不过,这种因良知而来的道德责任不能自弃。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必须负有改良社会的道德责任。可见,王阳明试图唤醒民众的道德自觉,这为传统“民本”思想提供了新的认知基础——民众并非被动受统治的对象,而是具备道德意识和能力的平等主体。

二、“阳明后学对心学‘民众主体观’的践行与拓展”。朱教授强调,沿着重视民众发挥自我道德主体的路径,阳明后学在理论上继续阐发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对于生活世界和政治社会的价值,在实践上则重视社会教育、参与乡村建设、启发民众道德。这使得传统儒家伦理与心学精神不断深入民众生活。可以说,阳明后学推动的民间伟德国际讲学在当时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除了伟德国际的讲学活动外,阳明后学还通过制定民间的生活规范、参与民间社会治理等活动持续着将“政治—道德的主体”扩散化的努力。此类“平民主义”路线在王艮及泰州学派、李贽等人处体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对“民本”思想进行不断阐释、发展,使之具有了新气象。

三、“阳明学‘民众主体观’的历史意义”。朱教授指出, 阳明学派思想中的“民本”维度为明中后期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宗羲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推动了儒家思想从庙堂走向民间,促进基层社会的伦理自治,对于民间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当然,阳明心学的“民本”之维并没有突破传统君主制的框架,没有展现出对结构性社会矛盾的批判,也缺乏对于社会生活基础性问题的认知。

最后,朱教授总结强调,王阳明及其后学思想及实践中的“民本”维度,是儒家传统“民本”观念与阳明心学突出民众道德主体性思想相融合的产物,昭示着传统“民本”思想的进阶,阳明学派仍然重视为政者对于民众的政治责任。但基于心学“人人皆有良知”的思想宗旨,他们特别强调了民众作为道德主体、治理主体的地位,提出了具有革新意义的“万物一体”“满街都是圣人”“圣凡平等”等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具有深化的意义。阳明学派在实践中推动了儒家伦理思想的下沉与社会参与,启发了民众参与到自我教化、自我治理的社会活动中。尽管受限于时代,但王阳明及其后学对民众主体性地位的高扬,以及对个体价值、圣凡平等与平民日常生活感受的关注,为传统“民本”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现代民主思想的本土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殷慧老师在总结中说,朱教授对阳明的“民众主体观”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深入细致地讲述了阳明及其后学“民众主体观”思想及实践等内容,并阐释了阳明“民本思想”的现代性与当下对“民”“大众”的思考仍息息相关。可见,朱老师的讲座浸染了阳明学的精髓,在讲座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心学、中国哲学浸染下的儒家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与现代价值意义。

互动交流环节,朱教授对讲座现场听众提出的“致良知”“‘民本’与‘民众主体性’概念混用”“‘民本’与‘人本’概念是否有差异”等问题一一作出了回应和解答。(文/蒋田)

主讲人简介

朱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出版有《礼乐文明与生活政治》《信念与教化——阳明后学的政治哲学》《儒家的如何是好》《治心与治世——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等著作,另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个课题,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青年奖以及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励。